作者:年報季
來源:地產風聲(ID:fangshi488)
又到房企年報季。
對地產行業而言,2020年是魔幻的,更是震蕩的:“三道紅線”加持,監管層層加碼,各地調控力度不均、節奏不一,花樣調控政策百出。
紛繁復雜的大環境下,房企表現各異,有人出局,有人更進一步。
2021年,哪些房企擁有更多機會?
《地產風聲·年報季》第三篇,解讀碧桂園。
佛山順德的鳳桐花園項目工地有些與眾不同,多了一條機器人通道,機器人在其中穿梭,熟練地抹平、打磨…...
據說,不僅技術精湛,還能避免部分材料浪費。
這其實是,碧桂園的18款機器人正式投入商用的場景。
透過它前天發布的財報,能看到一副更龐大的工作圖譜——除了機器人外,還有物業、設計等業務,幾乎覆蓋了全產業鏈。
簡單說就是,一條龍全包。
1
金庸筆下的周伯通,有一門“左右互搏術”——左右手各自發力,組合出招。
最近,在碧桂園一條龍的兩個環節上,也出現了這樣的場景。
3月22日,碧桂園服務公布財報。三天后,碧桂園也發布了成績單。
緊接著,兩家股價都大漲,并且前者市值超過后者。
資本笑臉相迎,既是因為兩家業績大幅增長,也是察覺到“左右互搏”的潛力。
財報顯示,2020年,碧桂園權益合同銷售金額約5706.6億元,同比增長3.3%;銷售面積約6733萬平米,同比增長8%,業績再創新高。
加速行駛時,碧桂園還保持著車身的穩健。靠的是三個底座——回款、貨值和凈負債。
截止去年年底,碧桂園銷售回款連續5年高于90%,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凈借貸比率僅為55.6%,遠低于百強房企94.6%的均值,二者加持下資金風險更小。另外,權益可售資源達到2.25萬億元,能夠支撐未來3.5年以上的發展。
地產開發之外,碧桂園服務也有可圈可點之處。
去年,其收入約156億元,同比增長61.7%;凈利潤約27.82億元,同比增長61.9%,社區增值服務翻倍增長。
當國內掀起一股物業上市潮,碧桂園服務在2018年就登陸港交所。目前在一眾選手中,市值最高、盈利能力最強。
除了業績,資本看好它,還在于跟地產開發之間的化學反應。
城市更新,被認為是地產行業的下一個增長點。而碧桂園服務也已經擴張到城市、社區服務板塊。它能幫地產開發拿下更多城市更新業務,獲得未來籌碼。
另外,服務不僅僅是對冰冷建筑的打理,更要給業主帶來精神溫情。碧桂園服務的深耕,對地產的品牌形象也是一種提升。
反過來,地產開發的擴張,也能給服務帶來更多的樓盤資源。
開發和服務,只是碧桂園“一條龍”中的兩個環節。它還進入到設計、材料等領域。
多組合出招。
2
當觸手在主業全面鋪開時,碧桂園還在打開多元化的邊界。
同樣形成了“一條龍”的鏈條。
去年年初,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提出“三駕馬車”架構:
地產、農業、機器人。
當時疫情嚴重,碧桂園向武漢捐了一批煲仔飯機器人。
有人開玩笑說,不會用機器人的開發商不是一個好廚師。
這名“機器人廚師”的野心不小。目前,碧桂園機器人餐廳連鎖品牌,在十多個省市有80家門店。產值超8000萬。它有一個目標:
為智慧餐飲服務升級,提供解決方案。
做餐飲得要原材料,這一塊碧桂園也沒放過。
2018年,碧桂園成立農業控股公司。到現在,已經形成一條覆蓋源頭到終端的鏈條:
不僅借助地產的業主資源,擴大農產品銷售,而且還能在機器人餐廳將成品賣給消費者。
做飯,只是機器人的一項拿手絕活兒。搞建筑,它同樣在行。
同樣在2018年,碧桂園旗下全資子公司博智林重點聚焦建筑機器人及智能施工設備的研發應用。
目前,在研建筑機器人有46款。背后,4000多名研發人進行頭腦風暴,專利申請近3000項,填補了多個行業空白。
以后,搬磚也是技術活。當然,這也是大勢所趨。
去年7月,住建部就指出一個方向——要積極探索建筑機器人在工程建設領域的應用。
咨詢機構Tractica也預測,建筑機器人市場將從2018年的2270萬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2.26億美元。
市場前景不錯,主要是因為用機器人建房子不僅更安全、精準,而且還能提高生產率,節約成本。
當然,與其他房企不同的是,碧桂園依舊采用 “一條龍”的思路。
也就是,圍繞著地產開發打造智能建造體系,形成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
最后,成為智能建造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當各個環節都能掌控在手,它能參與決策、提效率、控質量、降成本,也能對外輸出服務,新增一條業務線。
3
在眾多房企中,碧桂園身上一直有個標簽:
城鎮化。
因為此前它的業務重心之一,在三四城市。
一條龍的布局,也向那里傾斜。
不過,城鎮化本身已經在變化。而碧桂園的腳步,跟上了。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推動都市圈一體化,形成“兩橫三縱”的城鎮化格局。
這就釋放出一個信號,未來大量農村人口將向都市圈轉移,并帶去充足的購房需求。
碧桂園的區域布局,已經提前順勢延伸。
截止去年年底,在它的可售貨值中,有98%位于常住人口50萬人以上的區域,93%位于人口流入區域,73%位于五大都市圈,符合人口流動趨勢。
另外,一二線與目標三四線銷售金額比例為46:54,幾乎平分秋色。
往后看,去年新增的土儲中,65%在三四線城市、75%在五大都市圈。
也就說,未來它能夠在城鎮化和都市圈中,繼續維持平衡。
像碧桂園這樣的大房企,有實力鋪開“一條龍”。
而中小房企,足夠專注也能享有紅利。
比如弘陽。
目前,弘陽已進入全國60多座大中城市,累計開發面積2000多萬平米,成為成長速度10強房企中的第2名,綜合實力500強中的第47名。
仔細研究它落子的區域,會發現一個選址原則:
做透大江蘇,深耕都市圈,做強中心城。
今年,弘陽啟動三年規劃,也是專注在一點:
以“利潤”為導向,戰略布局、組織架構等為它保駕護航。
而碧桂園,今年也提出了一個“三年增長”計劃:
未來3年,每年錄得10%的權益銷售額增長。
在地產行業快速變革下,不管是大房企的一條龍,還是中小房企的專注,都是一種應對方式。
當然,它們也有共同之處,那就是:
順勢而為。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地產風聲”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鳳廠一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