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12月27日,全國財政工作視頻會議在北京召開,總結2021年財政工作,研究部署2022年財政工作。每年的財政工作會議是部署下一年財政系統工作的重要會議,在本次會議上,提出了“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做好房地產稅試點準備工作”,標志著房產稅的落地速度即將加快。
由此也讓市場上有了新的聲音,認為目前較為緊張的地方財政將受益有明顯的改善,但事實上,可能并非如此:
開明渠堵暗道,隱債同步收緊
地方債務雖然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從定義與管理的不同來看,地方債務仍然分為法定債務的地方債券、納入財政部統一管理的隱性債務以及包含城投債務在內的廣義地方政府債務等不同的部分;在法定債務較為穩健的情況下,如今的監管重點是已防范隱性債務與廣義債務的各項風險。
在今年四季度展開的“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工作中,延續了近年財政改革的思路,通過“開明渠、堵暗道”,將隱性債務置換為法定形式的地方債券,由此來解決債務風險的問題。而在房產稅落地、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后,顯然財政系統將繼續貫徹這一思路,將收入的增量部分用于化解債務風險、償還隱性債務的重要來源。
在“政府降杠桿”的宏觀政策下,當地方政府迎來房地產稅等新地方稅種的落地之時,就是壓降隱性債務規模與監管之日。即使從表面上看起來地方政府的可用財力會有所增加,但在目前的債務規模與風險壓力下,地方政府并不會迎來解放,而是更多用于債務化解方面的工作。
稅收接棒土地,收入規模持平
從長期來看,房地產稅所帶來的財政收入并不是一塊“增量收入”,而是替代逐漸減少的土地出讓金、定向用于城市建設與維護的資金來源。因此,雖然短期可能有部分地區尚處在城鎮化的紅利階段,能夠同時享受到房地產稅與土地出讓金帶來的財力增加,但遠期來看,也只是大體維持地方財政收入的規模與基本增速。
今年下半年以來,多地的土地出讓收入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降,未來城鎮化速度的放緩也將是一去不復返;并且城市更新、片區開發等收益自平衡項目也進一步的將土地開發收益從財政收入轉變為市場化收入的來源,地方政府真正能夠通過土地來實現的收益明顯縮水。
同時,近年來大規模發行的地方專項債券也掛鉤了較大規模的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定向的還本付息來源;房地產稅的落地,也只是勉強彌補這一塊產生的缺口與償債壓力,幫助維持地方財政運轉的穩定。
更公平的分配,民生支出擴容
“共同富裕”要求財政政策將進一步改善分配不均衡的問題,結合目前不斷增加的基礎公共服務供給,我們不難發現;房地產稅的征收,將更多的用于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投入,用于彌補不同收入階層間的生活水平,改善日益擴大的收入差異擴大問題。
這也就意味著,房地產稅等財產性稅收的開征的同時,地方政府用于民生支出的規模也將日益增長;正如財政制度改革的目標所言,財權與事權要相匹配。當財權擴容,地方政府的工作目標與壓力自然同步增加,歸屬地方政府的支出責任也將更為沉重。
因此,財政工作會議仍然強調“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節儉辦一切事業”;尤其是在逆周期的大背景下,既要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規模,又要防范潛在的債務風險與提高投資效能,還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宏觀政策與監管要求。
如此看來,地方財政的困境與艱難,還將持續不短的一段時間。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房產稅加速,地方財力能否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