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炸天團
來源:地產大爆炸(ID:dichandabaozha)
上海之大,居不易。
4月6日,中庚集團被曝出以保留上海社保的方式,遷移員工支援(撤回)福州老家,引發來員工大面積流失。
自2017年逐夢上海灘起,經過多年奮斗,中庚的困局,一步步從發展困境走到了變相裁員,令人唏噓。
隔日,中庚在其官網發布了一則聲明,批駁上述是:
小道消息。
不過,中庚并未指明具體何事,只是表示已向微信平臺舉報。
事實上,從2000年房企爭相把總部搬遷至上海,夢圓于此的有,夢斷于此的也不在少數。
中庚,則代表了系列在上海灘處境兩難的房企。
高速開慢車
中庚規模逐步縮減,是從2018年調控開始。
近兩年,其銷售額從2018年的231.1億元,逐步下降到2020年的143.7億元,行業排名也從第94位下滑至第146位。
雖說高周轉早已不是流行的發展模式,但是中庚之困,卻實實在在因為慢周轉導致的危機,這與其重點發展產業勾地模式高度相關。
2009年,中庚與北京首農合作開發占地面積千余畝的保障性住房項目,大獲成功,因此嘗到了甜頭,此后其堅持類似模式,與首開等多家國企的合作,并收獲了一個響當當的名號:
國企合作王。
不過,受制于中庚的地產項目區域集中度較高,產業勾地方式拿地項目周期長、且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規模,中庚的短期債務償付壓力連年不減。
套用舊改之王老板郭英成的那句話形容中庚再合適不過:
投進去以后全都是債。
因為巨大的不確定性,中庚在地產開發上的力度逐漸減弱,竣工面積持續下降。
在地產行業高速周轉的周期里,中庚卻在這條高速公路上開起來慢車。
按醫囑服藥,還是ICU?
當中庚傳出返回福州的消息時,業內也在關注中庚紓困的辦法。
畢竟,財務狀況不良,在三道紅線的天花板下,除了自己調整,別無出路,再甩開膀子不管不顧往前走,可能就是協信的現狀了。
3月9日,協信被曝出18協信01私募債到期,且未能與部分投資者達成展期協議,逾期需償金額超過60億元。
曾經,與龍湖、金科、東原、華宇等渝派房企比肩的協信遠創,曾經在百強房企中位列48位,又因為過早去地產化意圖拓寬業務版圖,公司的財務壓力越來越大。
2016年,協信將總部遷至上海,想在此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可現實不如人所愿,因為項目儲備中辦公、商業占比高,住宅類產品占比較低,導致去化周期長,協信的資產負債率始終高居不下。
近兩年來,協信地產又是賣股權、又是賣項目,不斷傳遞出流動性緊張的信號,也導致其主要股東CDL和綠地早早萌生退意。
曾經的明星企業,就因為過早的、盲目的 “去房地產化”,因為不利的市場環境,徹底陷入泥淖。
財務不良,還要縱情向前,協信的癥狀,在很多房企身上都有體現,有的體現為亞健康,有的距離ICU就一步之遙了。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房企選擇搬遷至上海,想在此 “看病”的原因。
不過,對于這些財務狀況不佳,管理問題克服不良的房企來說,需要的就是遵照醫囑,并且積極配合治療,而不是吃仙丹。
卷土重來未可知
面對上市失敗,奧山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兩次在赴港IPO未果,奧山并未重新遞交招股書。
很顯然,奧山講述的冰雪故事未能吸引資本市場,畢竟這項業務收入占比僅有0.1%,在疫情期間也是無法盈利。
此外,奧山的招股書顯示,2016年至2018年,奧山凈資本負債比率分別為316.5%、568.9%和283.1%,位于行業高位水平,流動比率分別為1.0,1.6,1.3,短期償債能力較弱。
這些數據,無疑是其被港交所拒之于門外的最主要原因。
兩次IPO失敗,2021年春節過后,奧山的品牌部等部門,已悄然回歸大本營武漢。
而因上市而來的董事局副主席、聯席總裁周鳳學,也因為不想離開上海,最終選擇從奧山離開。
就像來時一樣,奧山回到根據地,也干脆利落,絲毫不拖泥帶水。
如何在下一次上市前,做好資源整合及組織優化,是目前奧山正在著手的。
事實上,奧山撤退是明智之舉,其土儲,有超過八成位于湖北。
把重心放回原來的大本營后,據悉,奧山接下來可能會縮減產業覆蓋范圍,教育板塊的拆分就是一個例子。
畢竟,熱衷于多領域開拓的奧山,業務版圖已經涉及地產、商業、酒店、冰雪、教育、影視、旅游、金融等多個領域,而距離開花結果那天卻為時尚早矣!
想明白再來上海
即使不為上市,很多房企將總部遷至上海,還是有點操之過急。
比如藍光,現在也在考慮將部分人員調任成都,仍舊以成都總部為重心。
中庚也是如此,在2006年至2020年長達十四年的時間里,中庚置業共拿下29宗地塊,其中福州18宗,長三角6宗。
這顯然更容易加深輿論的預判:
中庚會離開上海。
其實無論是前進還是撤退,都是一種經營策略。
錯誤的是猶豫,是拖沓,是什么都不做,是什么都無法舍棄,最終救無可救。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地產大爆炸”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敗走上海的房企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