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云峰
來源:新金融瑯琊榜(ID:finrank)
興業銀行目前正在加強全行企業級架構的頂層設計,解決系統部門化、數據碎片化、業務流程斷點等問題。同時,將科技作為全行要務,針對突出問題,用至少三年時間打好攻堅戰。
“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我們的生死存亡之戰。”
在近期召開的興業銀行年中工作會議上,履新不久的董事長呂家進振聾發聵、擲地有聲。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興業銀行新一輪五年規劃啟航之年,該行正式迎來新任掌舵者。
呂家進此前主政郵儲銀行多年,是該行改制、引戰、登陸H股的主導者之一,2019年起先后在交行和建行擔任副行長,有著豐富的經驗與廣闊的視野。
對于銀行業所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呂家進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在他近些年為數不多的公開發聲中,大多與數字化、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等關鍵詞密切相關。
興業銀行新一輪五年發展戰略規劃提出,未來五年數字化轉型工作要貫穿始終,并提出“構建連接一切的能力,打造最佳生態賦能銀行”愿景。
呂家進到任后,明確表示 “要保持定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帶領總資產超過8萬億的興業銀行邁向數字化轉型新征程。
剛剛發布的興業銀行中報顯示,上半年,該行深化推進“商行+投行”,全力擦亮綠色銀行、財富銀行、投資銀行“三張名片”,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取得了亮眼業績。
截至6月末,興業銀行總資產達到8.1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73%;營業收入1089.55億元,同比增長8.94%;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401.12億元,同比增長23.08%;不良貸款率1.15%,較年初下降0.1個百分點。
亮眼業績背后,興業銀行數字化轉型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據中報介紹,今年上半年,興業銀行自上而下完善數字化轉型的統籌規劃,自下而上激發金融科技創新活力,加快構建敏捷靈活的 IT 架構和牢固堅實的技術底座,以“構建連接一切的能力,打造最佳生態賦能銀行”為目標,加快科技賦能場景,場景賦能業務。
一場數字化驅動的變革正在這家股份制銀行頭部機構上演。
01 基因與稟賦
無論科技實力,還是業務數字化水平,興業銀行均處于股份制銀行第一方陣。
興業銀行有著深厚的金融科技基因,該行在2000年就提出“科技興行”戰略,最早在股份制銀行中實現全行數據大集中,2007年率先推出涵蓋科技輸出服務在內的銀銀平臺,并于2015年率先成立銀行業首家金融科技子公司興業數金,均引領了行業風潮。
2017年起,興業銀行舉全行之力推動集團流程銀行建設,用時3年完成了包含“五大主題、七大工程”的建設任務,強化業務流程重塑和數據治理,進一步夯實了數字化底層基礎。
2019年,興業銀行將科技研發人員成建制注入到科技子公司興業數金,實施更加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并建立“BA(業務分析師)+SA(系統分析師)”協同機制。
在此過程中,興業銀行持續推動銀行經營理念與數字商業邏輯的有機融合,通過金融科技積極賦能場景、投行、投資生態圈建設,以金服云平臺、錢大掌柜、財富云平臺、興財資等為代表的開放平臺持續建立健全,為“商行+投行”業務布局注入新動能。
這些數字化能力還開放給了同業。目前,興業銀行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商業銀行信息系統提供商、金融云服務提供商、流程機器人提供商之一。
由于業務特色、資源稟賦等歷史原因,興業銀行科技建設在金融市場領域形成了較為寬闊的“護城河”,在F(金融機構)端占據領先優勢,特別是銀銀平臺已經成為連接F端的典范。目前該行正在將F端領先優勢進一步將其復制嫁接到G(政府)端、B(企業)端,不斷推進GBC端場景拓展和生態互聯,通過互聯互通,讓金融服務觸達C端的“千家萬戶”。
站在8萬億的新起點上,作為股份行佼佼者的興業銀行要想更進一步,必須以空前的決心和力度,在數字化方面打造競爭優勢。
可以預見的是,數字化轉型將是一場全方位、全局性的硬仗。
02 重塑與重構
“今天我們所知的銀行可能在2025年前消失。”
這是普華永道在去年一份報告中作出的預測。在銀行業整體離柜率達到90%的當下,數字化轉型沒有回頭路。
今年出臺的十四五規劃指出,“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早前亦公開強調,“所有金融機構都要抓緊數字化轉型,唯有如此,才能切實提高我們服務大眾的本領。”
需要指出的是,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信息系統的升級改造或者系統平臺的建設,更關乎業務經營和組織管理的轉型。商業銀行必須“注入”數字化DNA,從前中后臺的方方面面進行變革。
戰略落地,人才先行,而這需要大手筆的投入。諸如摩根大通將年收入10%投入科技領域,技術人員占比超過20%。從國內來看,去年工行金融科技投入達238.19億元,金融科技人員占比8.1%;建行的金融科技投入達221億元,科技人員數量超過13000人。
根據新一輪五年規劃,興業銀行計劃在三年內將由科技背景的人員占比提升到7%,五年后爭取達到10%,每年度科技投入占營收比重超過3%。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商業銀行的頂層設計與運營體系,也將面臨重塑與重構。
據悉,興業銀行目前正在加強全行企業級架構的頂層設計,解決系統部門化、數據碎片化、業務流程斷點等問題。同時,將科技作為全行要務,針對突出問題,用至少三年時間打好攻堅戰。
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推進,很多經營管理工作都將基于線上、遠程、集中的理念開展,運營體系也要跟著改變。興業銀行加快推動組織進化,優化隊伍結構,加快開放銀行建設,改造經營管理流程,積極推進敏捷創新。
此外,興業銀行正探索構建數字化轉型指標體系,搭建數字化轉型監測指標、考核指標,形成動態管理工具。同時,加快融合機制創新,持續跟蹤共性雙線評價指標完成情況,探索雙線考核落地;試點建立柔性組織,組建跨部門任務型團隊,提高迭代開發、敏捷開發能力。
03 全面加速
2021年以來,興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全面加速。
在去年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立柱架梁”基礎上,興業銀行進一步理順分行與興業數金區域研發中心工作模式,在廣州、武漢、西安新設研發分中心,科技人員數量增至2500人,系統自主掌控比例達70%;同時完善“BA+SA”協同機制,制定76個BA和SA共性雙線指標,推進業務與科技更加深度融合,累計投產項目63個,同比增長117%。
通過堅持不懈建生態、搭平臺、擴場景,興業銀行“連接一切”的能力不斷強化。
在F端,興業銀行著力推進第三方開放平臺同業與金融市場統一門戶建設,提升客戶便捷性和體驗感,優化“財富云”“錢大掌柜”平臺迭代升級,賦能財富銀行建設。截至6月末,“財富云”已上線59家代銷機構,“錢大掌柜”簽約客戶突破1500萬戶,同業與金融市場統一門戶注冊開通交易客戶2328戶。
在G端,豐富完善“福建金服云”場景和產品,服務小微企業和鄉村振興,累計注冊企業12.57萬戶,解決平臺客戶融資需求681.19億元,并基于“金服云”拓展上線面向全國的“普惠云”平臺。
在B端,場景生態平臺新增落地467個至2,668個,覆蓋結算性存款達1,422.29億元,教育云和醫療行業綜合支付平臺取得階段性進展,完成數字人民幣項目第一階段工作,上線企業客戶數字人民幣錢包功能。
在C端,手機銀行正式接入鴻蒙原子化服務,融入鴻蒙生態,有效客戶4020.31萬戶,較年初增加超過320萬戶;好興動APP注冊用戶2,330.65萬戶,較年初增長229.48萬戶。
此外,興業銀行推進線上線下相結合,加快網點智能化建設和客戶服務智能化改造,網絡金融柜面替代率95.83%,主要金融產品(理財、基金、保險等)的線上交易筆數占全渠道比例超96%;同時通過智能化自助渠道以及客服機器人,進一步提升客服分流率,人工客服服務占比下降至40%。
值得一提的是,數字化轉型釋放的生產力在該行打造綠色銀行、財富銀行、投資銀行“三張名片”中不斷凸顯。
在綠色銀行領域,該自主研發的綠色金融IT支持平臺“點綠成金”業務系統二期項目,通過AI、GIS、大數據等技術的集成運用,實現對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相關幾十個行業環境效益的精準測算,對目標企業的社會與環境風險準確分析和評估,已成為興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助推器。在《亞洲貨幣》2021“中國卓越綠色金融”獎項評選中, 該業務系統榮獲“最佳綠色金融產品”獎。
財富銀行領域,在完善手機銀行、錢大掌柜功能的同時,順應財富開放平臺趨勢,興業銀行正致力于著手打造面向零售、企金、同業客戶的全集團統一財富銷售平臺,將市場高度認同的“錢大掌柜”重塑成興業銀行財富產品銷售統一平臺,形成面向客戶的財富產品超市;同時進一步打造F端的企業級開放銀行平臺,在集團層面形成統一的財富管理云平臺,將同業的優勢延伸到產品端,做大做強。
投資銀行領域,該行打造的包括“股、債、貸、轉”全產品的“興財資”平臺,朋友圈擴大至150 余家,既為表外資產流轉提供了高水平平臺,也通過投貸聯動,幫助該行逐步打開權益投資空間;同時,通過與頭部PE及券商合作,落地多項并購業務。截至6月末,通過“興財資”平臺資產流轉規模1320.85億元,同比增長58.24%,實現并購融資423.56億元,同比增長162%。
幾天前,興業銀行剛剛迎來自己33周年生日。自1988年成立,乘著中國經濟崛起的東風,興業銀行從偏居東南一隅的地方性小銀行,逐步走向全國,成長為全球銀行20強、世界500強前200強,被視作是銀行業改革發展史的縮影和“興業傳奇”。
如今,風華而立,在新起點上,興業銀行將以數字化轉型開啟新的篇章。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新金融瑯琊榜”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生死存亡之戰!興業銀行全面提速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