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財兔君
來源:財兔金融說(ID:hlwjrcn)
疫情之下,經濟什么情況大家都深有體會。
很多網店商家都指望著今年這個618購物節銷量暴漲回血呢,可現在稅務部門發來消息,讓他們如墜冰窟,冰火兩重天。
當年曾經吹過的牛逼,都要把稅給補上的呀!
補稅三年
以后“吹牛”也要上稅了!
最近很多網店商家都在忙著618購物節,一家小網店背后就是一家人的生計和收入來源,全都指望這幾天能扳回因疫情失去的上半年呢。
結果稅務局的“風險自查提示”比訂單來的更早些。
在5月初,很多華北地區的網店店主說,收到了當地稅務部門通過電子稅務局發送的“風險自查提示”,提醒他們存在少記營業收入風險,要求企業自查3 年以來存在的漏報問題并補繳稅款以及滯納金。
甚至有媒體報道,北京已經通知了第一的2000家企業,一次性按照支付寶進賬額度補稅。
據說,這還只是第一階段的預熱,“一次告知,自糾自查;二次告知,輔助糾錯;三次不改,重點核實”。
疫情沖擊經濟,一邊減稅降費,一邊要求商家補稅,地方政府財力吃緊是真的很緊呀!追稅合理合法,可這個時間點大面積追稅,合適嘛?
這合適嘛?
其實逃稅漏稅,追繳補稅本沒什么可說的,依法辦事,按章辦事即可。
但有店主就叫苦了,“全部收入里可能有一部分是我們花錢刷出來的,其實并沒有產生這么大的交易額,現在要求對這部分收入繳稅,實在是有苦說不出,因為刷單行為在平臺是不允許的,我們很難去證明,左右為難。”
電商平臺刷單一直以來就是業內的潛規則,消費者網購是全國比價,小商家“刷單找死,不刷等死”。為了能夠在搜索排名上靠前一些,人家刷單你不刷,你就要被扔到角落里了。
所以,即使刷單造成了平臺數據“洗澡泡沫”,可很多時候,店家刷單是無奈之舉。
之前的網購平臺的數據對稅務部門并不開放,網店線上銷售,真實的銷售數據只要平臺掌握,而網店上報給稅務的銷售收入,往往只是開發票的那部分,很多消費者不要求開發票,就不上報咯。其中就包含很多專業刷單刷出來的,差值因此產生。
電商領域也不是“法外之地”,借大數據之手,稅務部門完全有條件獲得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數據。有一粉絲,也是濟南電商賣家在后臺告訴財兔君,他著實是“嚇了一跳”,最近與稅務局接洽補稅的過程中,稅務局能夠直接拉出銷售貨品明細單。
監管在技術的加持下,稅收盲點幾乎不復存在。
自古皇糧國稅,為國聚財、為民收稅是稅務部門的職責,這沒什么話可說,偷逃稅的要堅決打擊,漏繳的要補上,可是里面還有很多人間煙火氣的無奈。
算筆細帳
照章辦事,政治正確,道德高地,打打嘴炮任誰都是可以的,可是做企業,過日子討生活是要算細賬的。
財兔君就以一不算大的網店少算200萬銷售額為例,需要補繳增值稅=200萬/(1+13%)*13%=23萬,附加稅=23萬*12%=2.76萬,凈利潤10%,企業所得稅=(20萬-2,76萬)*25%=4.31萬。這么一算,少計入200萬銷售收入,需要補稅30.07萬,這還不算滯納金與其他罰款。
財兔君不知道算的準不準確,歡迎大家評論區吐槽,大體就是這個意思哈。
關鍵是這么一大筆錢,很可能都已經被店家花了、投資到固定資產中了、又進貨了變成了存貨。你現在突然讓他們拿出這么一大筆現金,小商家很容易資金鏈斷裂崩盤的呀。
正常來說,商家拿到上游商家開出的增值稅發票,在繳稅時能獲得抵扣,不必繳納全部收入的所對應的增值稅。
可現實是很多的網店商家是從義烏小商品市場、深圳華強北拿貨,都是沒有發票的,這也很難拿到成本進項增值稅發票用于抵扣,進貨沒發票的就比有發票的價格低,在消費者全網比價中就有優勢。
再比如現在網紅直播帶貨很火,可是很多商家找網紅帶貨付的高額“坑位費”是拿不到發票的,自然也就無法抵扣進項增值稅。
疫情對經濟沖擊很大,一邊減稅降費,稅率低了,所得稅延后了,財政收入也跟著吃緊了,另一邊開始追繳補稅,向少繳稅、多漏稅的行業和企業“找補”,似乎是一條名正言順之路。
技術加持之下,監管越來越如臂使指。一邊是7月開始,就連普通個人10萬起、企業50萬起
都要被管控,另一邊是將證券市場已經查處的興風作浪的害人精狠罰,頂格罰款60萬。
誰都想站著把錢掙了,可現實情況是,升斗小民想跪著掙錢,多數人還沒這門路呢!想水至清,想解決財政緊缺,緊盯著普通老百姓,倒不如把肉眼可見的,到處作惡的大魚,抓上來幾條殺了吃,豈不更好!更香?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落英財局”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電商地震!網店最擔心的事情來了